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红色双百 > 百名党史人物 > 正文

于敏

时间:2021年12月20日来源: 发布人:点击:

于敏(1926—2019),天津宁河人,是中国“氢弹之父”、著名核物理学家。

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研究生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60年底,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而言,有很大的挑战性。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要选择放弃,隐姓埋名,长年奔波。

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他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当时中国的设备更无法可比,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5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通过刻苦钻研,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之后,他在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他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

版权所有:绥化学院党史学习教育 网站开发:绥化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