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红色双百 > 百件党史大事 > 正文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时间:2021年12月06日来源: 发布人:点击:

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重大命题 1982年 9月 1日至 11日,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响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重大崭新命题的提出,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它成为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大会通过胡耀邦所作的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提出了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奋斗纲领。大会确定的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二大以后,农村改革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向城市并全面铺开。

1982年至 1984年,党中央连续发出 3个关于农村工作的 “一号文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向全国。到 1987年,全国 98%的农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摆脱了停滞的困境。这从根本上动摇了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和“政社合一 ”的人民公社体制。1982年,新宪法作出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府作为基层政权,普遍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等规定。到 1984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设,实行了 20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至此不复存在。这是农村经济和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85年,党中央下发 “一号文件 ”,决定对粮食、棉花等少数重要农产品实行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合同收购以外的产品可以自由出售,或以协议价格卖给国家;其余多数农副产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国家不再下达指令性计划。这就基本上改变了实行 30多年的统购派购政策,把农村经济纳入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

农村改革还带来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浙江萧山万向节厂的鲁冠球,与乡政府签订厂长个人风险承包合同,将这家乡镇企业从小作坊逐步发展为第一个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乡镇企业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中国农村的面貌。到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达到 4764亿元,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这是农村经济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农村的经济改革是党从实际出发,及时总结农民的创新创造,因势利导不断加以推进的成功实践。拥有几亿人口的中国农村,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于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其他领域的改革,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改革进一步推进。1984年 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 “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突破了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的传统观念,提出 “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 ”。这是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取得的新认识。

此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活力,其中的一项措施是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责权和奖惩作出明确规定,以增强企业经营者的责任感。到1987年,全国 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有的企业还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尝试。1984年 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家试行股份制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11月,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访华,邓小平把一张面值 50元的飞乐股票赠送给他。这一颇有象征意义的举动表明,股票和股份制并不为资本主义所专有,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利用。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不同所有制的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和国内劳动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家的允许和引导下,取得迅速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开创了发展国民经济、方便人民生活和扩大就业的新局面。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国家对经济的计划管理权限逐步下放,缩小了指令性计划,扩大了指导性计划。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得到调整与改进,小商品和计划外商品都由市场调节。价格、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版权所有:绥化学院党史学习教育 网站开发:绥化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