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红色双百 > 百名党史人物 > 正文

郭沫若

时间:2021年05月10日来源: 发布人:点击:

郭沫若(1892—1978),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是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1914年1月,郭沫若赴日本留学。1918年,他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1919年夏,他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并创作小说《牧羊哀话》;同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引起中国诗坛关注。

1926年至1927年间,他任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1926年3月,他赴广州应邀就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结识了一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同年7月,他随国民革命军北伐,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撰写散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行径,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影响,但因此受到通缉;8月1日,参加八一南昌起义,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1938年4月,他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4年春,他完成论著《甲申三百年祭》,作品被中共中央定为整风学习文件。

1949年3月,他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布拉格会议;建国前夕,当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他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当选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中国文联主席。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意愿,遗体供医学解剖后火化,骨灰作为肥料撒在大寨肥田。

版权所有:绥化学院党史学习教育 网站开发:绥化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